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,自推出以来备受关注。由于种种原因,股指期货在中国市场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历程,最终在2015年退出历史舞台。将详细回顾股指期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,分析其退出原因,并探讨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。
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
- 2006年:中国证监会批准推出股指期货交易。
- 2007年:中金所正式推出股指期货交易,标的指数为上证50指数。

- 2008年:股指期货交易活跃,成交量不断攀升。
- 2009年:受金融危机影响,股指期货市场大幅波动,成交量下降。
- 2010年:股指期货市场逐渐回暖,成交量有所恢复。
- 2011年:股指期货市场再次陷入低迷,成交量大幅萎缩。
- 2015年: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股指期货交易,并于同年12月正式退出市场。
退出原因
股指期货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- 市场规模较小:中国股指期货市场规模较小,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较大。
- 流动性不足: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不足,导致交易成本较高。
- 监管不完善:股指期货市场监管不完善,存在套利空间和市场操纵风险。
- 投资者不成熟:中国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不足,导致投资风险较大。
- 政策因素:政府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,决定暂停股指期货交易。
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
股指期货的退出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以下影响:
- 降低了市场波动性:股指期货退出后,市场波动性有所降低,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。
- 减少了套利空间:股指期货退出后,套利空间减少,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。
- 促进了市场发展:股指期货退出后,市场将更多地关注基本面,有利于促进企业价值投资。
- 引导了投资者行为:股指期货退出后,投资者将更加谨慎,避免追涨杀跌。
股指期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短暂而曲折,最终因市场规模小、流动性不足、监管不完善等原因退出历史舞台。虽然股指期货的退出对市场产生了影响,但总体而言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,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未来,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投资者成熟度的提高,股指期货或将以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形式重新回归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