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油饱和度是指其饱和烃组分的含量,是衡量原油品质和可加工性的重要指标。饱和度较高的原油更稳定、储藏时间更长,更易于提炼出高辛烷值汽油。
影响氧饱和度的因素:
1. 地质条件
- 沉积环境:原油形成于缺氧沉积环境中,缺少氧化剂,有利于生成饱和烃。

- 掩埋深度:随着掩埋深度增加,温度和压力升高,促使不饱和烃向饱和烃转化。
- 储层岩性:砂岩储层有利于原油的氧化,降低饱和度;而泥岩储层则更易于保存饱和烃。
2. 生物降解
- 微生物作用:原油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不饱和烃,将其转化为饱和烃。
- 降解强度:降解强度取决于微生物活性、温度、pH值等因素。
- 降解产物:生物降解的产物包括饱和烃、二氧化碳和水等。
3. 热效应
- 温度:温度升高会促进不饱和烃的分解和饱和烃的生成。
- 热源:地层中的断裂、岩浆侵入等热源都会提高原油的温度,从而影响其饱和度。
- 热稳定性:不同类型的原油对热效应的稳定性不同,饱和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。
4. 化学反应
- 氧化反应:原油中的不饱和烃在接触氧化剂(如氧气、过氧化氢)时,会发生氧化反应,生成产物包括醇、醛、酮和酸等,从而降低饱和度。
- 加氢反应:在催化剂的作用下,原油中的不饱和烃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氢反应,生成饱和烃。
5. 混源作用
- 原油来源:不同来源的原油具有不同的饱和度,混合原油的饱和度将取决于各组分原油的饱和度及混合比例。
- 混源时间:混源时间长短会影响混合原油饱和度的变化程度,完全混源则形成均一的饱和度。
- 混合机制:混合机制(如地层侵蚀、断层运动、岩性变化等)也会影响混合原油的饱和度分布。